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行业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科普公众号

张晓强: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布时间:2012年4月12日

先生们、女士们,各位来宾,下午好!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今年5月30日,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为主题,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29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介绍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情况。         一、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同时,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以知识技术密集、绿色低碳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为应对新挑战、构建新优势,世界主要国家紧紧抓住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竞相出台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抢占经济科技发展制高点。例如,美国于2009年和2011年两度发布《国家创新战略》,强调回归实体经济,确保美国在全球的研发优势及重点新兴产业的领先地位,此外还先后发布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将生物技术、健康医疗、清洁能源、纳米技术、先进制造、空间技术等作为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3月公布了《欧洲2020战略》,提出了“智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三大重点,确立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新能源、先进制造等优先发展领域,目标是通过高效使用资源和鼓励创新以实现经济更加健康、更加持续和更为绿色的发展。由此可见,新兴产业将推动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我国必须加快部署、积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从国内发展转型需要看,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开放32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下形成的经济结构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更加突出。例如,2010年我国消费了全球能源总量的20%,水泥、钢铁近50%,但GDP占世界的比例仅为9.5%;由于煤炭占能源消耗总量的近70%,我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水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较快,以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既有比较优势已削弱,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只有加快培育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有利于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真正走上加强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二、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我国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不断完善,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研发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投入年均增幅超过20%,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6980亿元。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形成。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390个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家工程中心、9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和22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行业骨干企业中认定了72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联盟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快速增长,大批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这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部分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并在局部领域取得技术突破。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十一五”期间,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风电装机容量、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均居世界第一,“天河一号”成为全球计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以人用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抗肿瘤新药安柯瑞为代表的创新药物获得生产许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得到规模应用,建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高速铁路工程装备与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这些突破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条件。         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这必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我国明确提出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10年的8.3%,逐步提高为,在2015年达到11.4%,2020年达到15%。初步测算,今后十年,我国需新增风电装机1.5亿千瓦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2000万千瓦以上,市场空间居世界前列。这些是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优势。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现行体制机制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是企业研发投入的资金规模还较小,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约0.8%,远低于发达国家公司4%的水平。二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突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60%。三是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如创业风险投资、场外交易等不发达,融资体系不健全,具有创业风险投资管理理念和经验的人才队伍缺乏。初步统计,至2010年末,我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金为2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但与创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相比,规模仍然很小。四是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新药的审批制度,“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等,都是制约相关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五是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有关规划、政策和资源没有形成合力。         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得少,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创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如风电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数控系统基本依靠外国技术;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集成电路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的关键性技术还有待突破;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和控制技术严重依赖进口。这种状况严重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十城千辆”、“百城万盏”、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等新技术应用示范和培育市场的措施,对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市场培育力度还不够,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滞后,有关价格和税收政策不配套,在一些领域还存在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情况,市场竞争秩序有待规范。         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有待加强。当前,各地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很高,都希望抓住这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本地经济的较快发展,提升在全国中的位次。但一些地方暴露出急于求成、发展重点不突出以及盲目建设等苗头性问题。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与目标         重点方向。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现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七个产业领域。一是以有效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为目标,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二是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着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着力发展生物产业;四是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考虑到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了三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业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国际分工地位明显提高,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约4%力争达到8%左右。第二阶段,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第三阶段,到2030年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着力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在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协调推进的同时,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一方面要聚焦重点方向,找准突破口。在战略性新兴产业7个重点领域中,已初步明确了24个重点发展方向。在生物产业领域包括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和生物质能源四项。如进一步细分,仅生物医药又可包括现代生物医药、化学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疫苗和诊断试剂、先进医疗设备与器械等分支。在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聚焦,选择好突破口。要结合产业特点与技术成熟度,抓好关键环节的突破。另一方面要适应需求变化,动态调整重点方向。目前选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是基于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而确立的,从长期看,随着需求的升级、技术的演进、产业的发展以及竞争态势的变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做出适时调整。         第二,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建设,要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一是充分发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的重大专项、知识创新工程等的重要作用,超前部署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并形成产业链重点环节的工程化、系统集成技术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三是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创新环节,实施若干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支持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四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区域集聚,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着力培育市场需求。要组织实施带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发展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市场应用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拉动产业发展。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为企业开拓市场和公平竞争创造必要条件。支持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         第四,着力深化国际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进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好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共同创造与分享创新成果。要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服务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我国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促进企业更积极地开展国际化经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新格局。         第五,着力强化政策扶持。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紧紧围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和任务,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一是要在整合现有财政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二是要综合运用税收政策相关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的角度,研究流转税、所得税等环节的支持政策,研究完善地方税政策,有效调动企业和社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投资政策体系。要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扶持和发展创业投资;加快完善创业板、场外交易在内的资本市场,加快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及其与创业板的转板机制;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规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信贷方式创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精神,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提出重点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区域发展、重大工程、政策保障措施等。我们将抓紧推进,力争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予以发布。         培育发展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占领制高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