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学会新闻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科普公众号

2015年度首期农业转基因科学沙龙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5年5月7日

   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发起并联合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共同成立的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于2015年5月5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期农业转基因科学沙龙”。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多位科学家以及中国科学报、北京科技报、科技日报等19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期沙龙主题为“深度解读草甘膦”。中国水稻研究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主任、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王大元研究员对“草甘膦的安全性”进行了评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林敏研究员做了题为“绿色化学产品的典范-草甘膦的前世今生”的报告。两位报告人就目前公众最为关注的“草甘膦全球风波”给予了科学、深入的解读。
      王大元研究员在报告中强调,草甘膦毒性是指草甘膦除草剂本身的毒性,这与含有抗草甘膦基因的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无关。全球80%使用草甘膦除草剂的作物是非转基因作物。草甘膦的安全性标准由全球三大官方权威机构来认定,即FAO/WHO共同建立的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环保局和食品药品管理局、欧洲食品安全局。
      林敏研究员从草甘膦的化学本质、作用机制、为什么被广泛应用、我国抗草甘膦基因的研发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草甘膦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不破坏土壤环境等特点,是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大的除草剂品种,其作用靶点是高等植物和微生物中的莽草酸途径,而在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中没有这种途径。报告结束后,媒体与科学家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本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会记者纷纷表示本次报告会打消了对草甘膦的疑虑,有助于进行更为科学、客观、理性的报道。“农业转基因科学沙龙”将作为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的系列活动在今后连续开展。
      作为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平台的发起单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将继续发挥传播生物技术专业知识、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化的作用,积极贯彻中央有关加强转基因科普的要求,向社会各界传递有关转基因的科学知识,推动生物技术在农业等诸多领域的应用。